有些人生来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应该如何去实现;有些人则每日混混沌沌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更别提应该怎么去做。这两种人生或许没有对错,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,只能看到自己周围的一片天,有些人运气好,终会跳出自己的井,看到了外面的世界,有些人可能安于自己的处境,活的也挺自在。
2023 年 3 月 11 日,刚过完忙碌的一周,就着辣条喝着第二杯咖啡,音乐安排上,打开了大学同学的十年编程之旅…
仔细一想,这已经是我本科毕业后的第 10 年,刚好看到大学好友在更新他的十年编程之旅,看了几篇,感触颇多,刚好最近在豆瓣偶尔发的一篇工作经验贴也得到了不少关注,于是也想把过去那些模糊的记忆梳理一下,记录这过去的十多年。
十年的故事,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少,很多事情虽然一开始想不到走向,但最终会逐个串在一起,成为完整的一个故事。
为了尽可能记录清过去的事,又不让故事显得零碎,我会尝试分别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关键词两个维度记录这十年。
油葵地的,晒杏干
对于很多人而言,学校是个噩梦一般的存在,我们都还年少,我们都喜欢玩
作文
在大学之前,我还都不知道豆腐有老豆腐和嫩豆腐之分。在我的印象中豆腐是一个硬块,单独切成条生吃可好吃,可以和葱头等蔬菜加香油盐醋酱油凉拌着吃,也可以和芹菜炒着吃,这是我熟知并喜欢的三种吃法。
关于豆腐最深刻的记忆是在老家一伙人一起做豆腐。那时候豆腐还和肉一样,并不是每天都吃的到的,村子里有户人家会在赶集的前一天做豆腐,第二天拿到集市去卖,乡里们有需要会捎话让卖家从市集上留一些回来,卖给他们。有那么一次,我舅家计划着自己做豆腐,可以做很多来过年,材料都是自己的也省钱。
做豆腐的材料最基础的就是黄豆了,自家洗好豆子,大概挑掉石子等杂物,泡一晚上泡软,就可以到村里做豆腐那家去磨豆了,水桶装好泡好的豆子,上架子车,我们几个小孩就兴奋地推着车子跑了。磨好豆子,将生豆浆装水桶里,运回家。
老人的说法是不能用太热的锅煮豆浆,同时要不停的搅拌锅底,要么会糊,这些都是大人们干的活,我们小的也就从大桶里放水,提进来让他们用。
那个年纪对豆浆完全没有概念,还不知道豆浆是一个可以喝的东西,在豆浆热了后,大人们盛了几碗,加上白砂糖,自己喝,让我们喝,说这是很好很营养的东西,我也就将信将疑的喝完了大半碗,略烫,我不得不说我不喜欢那个味道。
豆浆熟完后,分成了两拨,一拨倒在大缸里,加了自酿的醋,一拨在大锅里加了石膏。我就盯着缸里看,渐渐地白色的豆浆出现了分离,略显醋色的清水和豆花,大人们说现在可以直接舀一碗出来吃,能治病还好吃。忘了需要这样沉淀多久,之后的流程大概就是找个大筛子,里面铺上一大片细纱布,将豆花和水的混合物倒进去,过滤出豆花,纱布四角绑起来,放在蒸笼上上面再压几块大大的石头,这样压着压着,一天以后豆腐就做好了。
随着电视广告的入侵,我舅家决定加盟彩色豆腐生意,买“先进”的机器,加入果蔬就可以做出五颜六色的豆腐,想想销量应该不错呢!然而市场并没有让这个”新东西”成为主流,大家还是买自己熟悉的白色老豆腐。我舅家的豆腐生意搬回了小作坊,用的是大众不看好的蒸汽煮浆,但是出的豆腐却是我最喜欢的豆腐,味道口感恰到好处。
可惜再也吃不到这样的了。
最初有这个想法是8月份,眼看要年底还没休年假,总不能浪费这么个机会吧。
从未一个人去旅行,虽然有过公出一个人去玩,但是和专门的有计划的出行还是有些差别。
想了想,问了问同事,有人觉得云南比较合适,在九月份天气适宜,住在大西北,我觉得有必要从西北开始游起,青海似乎是个好地方。
在大致确定目标之后,听熟悉青海的同事介绍她的经验,例如9月份是天气多变,昼夜温差大,羽绒服类的棉衣要带,防雨的要带,还有环青海湖路程远,要几个人一起包车什么什么的,总之并不会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旅行。
后来去看了豆瓣上关于青海湖的很多帖子,有两个关于骑行的小组,加之曾经有朋友提到过他去青海湖骑行玩过两次,觉得或许骑行是环青海湖最佳的方式,4-5天的路程,骑车很自由可以随停拍风景什么什么的。再到后来,就加入了10人的骑行大部队,大家约定的骑行时间比较统一,9月底完成4天行程。
第三天的合照,两位小伙伴掉队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