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口新开了一家咖啡馆。
很意外,家门口竟然开了家咖啡馆,按理说咖啡馆应该开在闹市区,或者商场,这样才会有足够的人流来支撑这样的店,但是在一个近乎鸟不拉屎没有烟火气的街道,竟然开了家咖啡馆。
和老婆分享着这个全新的发现,店铺还未装修完毕,我们就在猜店铺多久会关闭,咖啡的价格可能是多少等等(我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,拿铁 28),因为见证了周边太多新店短暂的生命,打心底里,不觉得这家咖啡馆会在这片地里长久地活下去。
不过讨论着讨论着,又觉得周边是缺这样一家咖啡馆,首先周边的店铺都很接地气,除了各类口味的饮食外,就只有一家卖蔬菜的,一家卖水果的,一家五金店,一家药店,诸如此类,曾经有两家便利店,但最终也只有一家坚挺了下来,可以总结为,以最小的店铺数量满足了周边小区的各类生活所需,但是,这些仅是生活所需,缺少那么一个,用星巴克的话来说:“共享空间”。
周边虽然没多少烟火气,但有四个小区临近,还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,所以其实人流还算多。周边虽然没有什么公司,但还是有一些打工人,早上来杯续命水,饭后来杯咖啡,稍作休息也挺正常。也偶尔会有外来的人,刚好可以在咖啡馆碰面谈谈商务。最后就是我这类零散的打工人,在家办公未免压抑,可以去咖啡馆换个环境办公。
伴随着各种猜疑,偶尔路过店面就会瞄一眼,看店铺是不是开业了,有那么一天远远望见师傅还在安装灯,但室内有位女士在清扫,这可能就是老板吧,远远望去有些瘦小。店铺的装修风格我倒是很喜欢,素雅的简约风格,白色和浅木为主,空间也挺大。
试营业
周末中午吃晚饭,看到咖啡馆好像没再装修了,于是拉开了咖啡馆的门,一打听,试营业,收银的装备还没上线,有个简单的菜单可以使用,付款还要去扫收款码。
一开始并不知道试营业是在做什么,只是告知,试营业买一送一,有顾客问活动什么时候结束,老板答:到时候门口会有通知的。
点了杯常喝的澳白,给老婆点了杯冰的生椰拿铁。
澳白比我想象中的小巧,生椰拿铁又比我想象中的大很多,两个形成强烈的对比。
澳白的口感,emm,好像不咋地,没有常喝的那家 LB 好喝,毕竟在我心中,LB 的经典澳白是最好喝的,不过喝着喝着,发现可能是我的问题,中午吃的面牛油有点多,迷惑了我的口感。
生椰拿铁配比非常好,甜美的味道,直到我让老婆把上面的浓缩搅拌了一下 :>,打心底里,人类还是喜欢甜的不喜欢苦的,只是强迫自己去接受利于自己的,但是身体抗拒的饮品吧。。
关于咖啡的价格,则比我一开始想象的低一些,标准拿铁/澳白均是 23,美式之类的便宜一些,落在这样便利的一个地方,瞬间感觉我可以咖啡自由了。
周末第二天照旧走进了咖啡馆,刚好看到店里有 V60,想着可能有手冲,于是问了下老板,点了壶花魁。做法还是很专业,使用了比较薄的高硼玻璃来盛,小杯也预热过,咖啡香味很浓,没有踩坑,很安心。
而 Dirty,emm,其实一直不喜欢 Dirty,但还是抱着猎奇的态度给老婆点了一杯, 喝着,好像没有其他店里的冷,但细想,最上面的浓缩也是刚压出来的,肯定是热的,于是搅拌搅拌当加浓的拿铁喝了,稀松平常,没什么特殊的。当然事后发现,是饮用姿势的问题,没文化真可怕。(正确的饮用姿势是三口喝完,第一口会有很多浓缩,味道会非常冲,第二口逐渐喝到下面的冰块和奶,逐渐柔和,第三口喝的是更多的奶,口味逐渐变得香甜)
关于老板
第一次坐在了吧台,点了壶耶加雪啡,但老板说我可以尝尝埃塞俄比亚的瑰夏,虽然不如巴拿马的有名,但也有自己的特色,于是听从了老板的。
瑰夏平时喝的比较少,基本都会被很高的价格吓跑,性价比对于当前的我来说并不高,而且并不觉得喝过的瑰夏和其他品类的差别多大。或者说,其实都忘记了曾经在 Mojo 买的瑰夏是什么口味了,没有任何记录。
这次瑰夏的口感,纯净的酸,口味感觉比较单薄,随着温度的变化口感也会有些变化,感觉比较适合中高温时喝,随着温度下降,酸度也会增加,口味变得不那么讨好。
在吧台的好处是可以听老板讲解咖啡相关的知识,第一次和老板聊到了开咖啡馆的事,虽然上海咖啡馆很多,但其实通常聚集在人员密集的地方,比如商场和市中心的一些地方,地方偏一些基本就是瑞幸星巴克等覆盖,很少会看到精品咖啡馆,老板开在这里,算是不随大流的谨慎之举。
在开店之前,老板也是一位魔都打工人,文科出生,做过总经理助理、品牌、产品,在互联网行业待过,30 多岁突然放弃了曾经积累的一切,转而做了咖啡师。
听老板说,咖啡师基本都是 20 出头的年轻人,现在很少有 30 多岁,咖啡师的职业发展比较容易有瓶颈,而且工资其实并不高,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咖啡行业本身比较难赚钱。
Anyway,似乎在互联网行业待着,暗无天日一样,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,时间久了都会失去人生目标,于是老板毅然决定换个行业,成为了咖啡师,在一家精品咖啡店工作,两年多之后,合算着,想做一家社区的精品咖啡馆,于是这家咖啡馆诞生了。
在选址方面,老板跑遍了莘庄周边几乎每条街道,最终定在了这个不那么混乱,干净而漂亮的小街道,店门口就是梧桐树,在店内能往外看去,就会有一种很上海的感觉。
其实店铺不多也有好处,开家咖啡馆不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,周边的人也能很容易就记住这家店。在店里坐的久了,会看到一个个“新人”踏入这家店,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,就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,像我一样。
无论做什么,求知的欲望是最重要的,这是和老板交流下来的感受。转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需要很大勇气,而转行最需要思考清楚的一件事情是:你想要得到什么。
已经不记得老板的原话是什么样子,只记得老板传递的那种积极的状态,做咖啡师,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断学习的过程,在这个新的领域,可以了解咖啡文化,咖啡品鉴,咖啡工艺等细节,还可以认识一些对咖啡充满热情的小伙伴,抛去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,剩下就是慢慢看到自己的成长,慢慢了解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做咖啡师是一种体验,开一家咖啡馆又是另一种体验,开店需要从选址、定位、装修等一系列细节开始,开好店后还需要不断地打磨细节,比如软装、咖啡口味、顾客的接受度等等,最重要的,如何维持一家店,让其长期发展下去。
这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时间来慢慢打磨,而这,应该就是去开一家店最重要的,允许试错,接受失败,逐渐成长。
20230920
再次喝了下澳白,没有什么特色,就是一个比较浓的拿铁,没有感觉到多少香味,如果从这个角度看,估计是咖啡豆本身的问题,那这样子也能解释之前喝的冰山为什么感觉一般,或许明天再尝一下美式,也会是相同的感觉。感觉我得去建议老板加个 SOE 了。
20230927
看来咖啡不好喝并不是咖啡师所致,而是顾客所致,开一个餐厅店就是要照顾到所有顾客的口味,同样的意式,我觉得非常苦没有什么香味,但是有人竟然觉得酸,人与人间的口味差异真是大。明天点杯口味淡的那个意式试试。
问了下老板要不要做 SOE,她答,如果你每天来喝,她可以考虑买个机器来做。接着就回到了上面的话题,为什么她不去做,主要还是担心顾客接受不了单品/中浅烘焙的酸度,我只觉得可惜。然后问了下是不是还有其他人也提过这个建议,她说我是第一个,emm,不知道说什么,但细细一想,两年前,我也不知道 SOE 是什么…还得感谢海洋带我入坑。
又聊了些生活相关的,看到今天店里多了一位咖啡师,于是问了下老板,说是一个朋友来帮帮忙,想加入这家咖啡馆,但老板担心的是朋友的关系是否适合一起开店,毕竟两个人最终会是上下属关系,而不是合作的关系。那位咖啡师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,很早前就想开店,但到现在也比较谨慎,没真的开下去,而且那位咖啡师同时擅长餐饮以及咖啡,所以极大程度上,他会想在这家咖啡馆把餐饮做起,但是,我并不看好。
站在我的角度,轻食本身不会像其他餐饮一样接受度那么高,而且价格比较高,比较难成为每天选择的食物,其次咖啡+蛋糕的组合在一家咖啡馆很自然,但是如果加入很多饮食选择,会觉得这就不是一家纯正的咖啡馆了,也就是说,咖啡喝饮食应该要有主次关系。
老板的担忧也比较类似,可能还是觉得餐饮会打破当前咖啡馆的氛围,试想到了午饭时间,一堆人来咖啡馆用餐,即使是轻食也会有些味道,而店面又不大,肯定会对只想来这里喝咖啡或者享受环境的人造成一定困扰。另一个点就是这么大的店铺支撑不起来做餐饮,无论空间还是出品实效,现在虽然人流不多,但经常有人点手冲,而手冲通常需要慢慢出品,如果刚好又来个人点了其他的或者吃的,效率就会很低,如果想要加快时间,那只能是降低品控,最终会沦落为只是一家平平无奇的咖啡馆。
线性思维
聊到老板的咖啡师朋友,好像在每个领域,一旦做的很深很专,都多多少少会变得“盲目”,认为个人的选择就是对的,而忽视或者不接受别人的点评,这种,应该不适合去开店吧,店,应该还是以顾客为中心。
老板有好几个朋友是类似的风格,如果推荐了什么自认为好的东西,期待的仅是好评,容不下一点负面的评价。年轻的时候这样很正常,但如果已经有一把年纪,对于事物的接受度应该更包容一些吧。
老板将她现在的变化称为有了“线性思维”,在之前,文科出身的她会经常读一些文学作品,看电影听音乐之类的,但好像文学作品就是有种,使人更敏感的力量,而敏感的人就是会受感性思维的影响,无法坦然去面对一些事情。改变这一切的就是曾经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的经验,做产品和做服务类似,服务好客户,因此需要去提多个方案来看客户对于方案的认可度,也需要关注数据,用数据来优化产品,反复迭代的这样一个过程,这时候,个人的想法实际上是次要甚至无关紧要的,个人认为好的东西不一定迎合市场,个人认为好的东西也不代表能带来收益,市场才是最终决定走向的最重要因素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线性思维”,很类似于我现在做的工作,我就是个无感情的技术人,根据客户的属性提出最佳的方案,即使心中有完美的方案,也要接受现状下的不完美,很多事情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,不完美的终结也是终结。